一、重点工作完成情况
(一)拓宽征集渠道,优化馆藏档案资料结构
加大档案征集和接收力度,共接收市委办、市政府办、市物价局、市水产畜牧兽医局、市林业局等13个单位的文书档案20694件、专门档案393 卷32件、科技档案126卷139件、实物档案72件、政府信息公开文件338件进馆。并派出人员,广泛征集县志、党史、革命烈士、历史名人等档案资料,共征集档案40件、图书资料91册、音像档案3盘、照片325张,丰富了馆藏档案,优化了馆藏档案结构。
(二)加大工作力度,馆藏档案数字化有序推进
继续稳步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,完成全文数字化扫描54.9万页,进一步提升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。
(三)热心服务群众,档案服务民生有效加强
共接待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档案利用者425人次,提供利用档案1121卷1496件、图书资料21册。其中,接待利用民生档案246人次,查阅档案356卷470件。为查阅者提供了编史修志、下乡知青工龄计算、职工调动前后单位工龄衔接、养老保险缴纳、退休手续审批、产权核定、技术职称、撰写生平事迹和个人回忆录等方面的相关档案资料,使多数查档者期待而来,满意而归。
为进一步有效利用馆藏档案,组织对馆藏1989年前69个全宗的15980件档案进行鉴定。经鉴定,其中6395件档案面向社会开放。
(四)强化档案宣传,发表稿件数列全区前列
截至12月9日,本部门网站发表信息稿件375篇(其中本馆274篇);本馆在自治区级、国家级档案报刊网站发表信息稿件315篇,稳居全区地级市档案部门前列。
在2019年“6.9”国际档案日期间,与市档案局、金城江区档案局在金城江区思源广场联合举办以“共和国的河池记忆”为主题的板报展及档案法律法规咨询活动,宣传档案法律法规和河池的发展变化。
(五)加强安全教育,确保档案安全保密
不定期开展档案安全警示教育和档案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,重新修订了《河池市档案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》,编制《河池市档案馆安全风险隐患防范清单》和《河池市档案馆重点安全风险隐患防范清单》台账,确保堵塞安全漏洞。规范库房管理,落实专人定期依据两张清单检查各类安保设备和消防设施,健全应急预案,完善并严格执行档案安全保密制度,严格执行档案开放利用审核程序,确保档案安全开放。加强数字化外包管理,强化数字化过程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。认真组织开展档案信息安全检查工作,对档案信息系统、网站等进行普查,确保档案信息安全。
(六)全力真情投入,脱贫攻坚成效显现
一是推进产业发展。组织党员群众到洞杭村学习稻田生态养殖田螺,到都安学习肉牛养殖等产业发展经验;举办种桑养蚕培训班,培训人员83人;争取落实资金12万元,在田洞屯、狗洞屯硬化田坎60亩,推进肉牛养殖产业,在长洞屯建设村级养牛示范场,现该养牛场已平整场地4亩,投入资金4万元。在产业发展基础上,培育新型农业主体3个。二是助推基础设施建设。馆领导到县水利局、扶贫办协调落实项目建设,年内落实了6个屯集中供水工程、屯内巷道硬化、村文化楼、篮球场修缮等项目,涉及建设资金约205万元。三是已完成2019年预脱贫户脱贫“双认定”、村屯评议脱贫24户82人,预计到年底贫困率将下降至1.55%,振新村有望如期脱贫摘帽。
二、创新和亮点工作
(一)5月9日,吴锡刚馆长代表市档案局、市档案馆在全区档案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。
(二)全年在中国档案报发表稿件29篇,其中《加强村级档案工作 见证乡村振兴进程》在6月3日中国档案报头版头条刊发。
利用档案史料撰写的《巍巍丰碑 精神永存--缅怀河池市第一个中共党员韦一平烈士》《黄莺:屡立战功 舍己救人的河池抗日航空英雄》《一生得力 在令罗城--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成功起点》3篇河池历史楷模人物故事,先后在河池日报整版刊载。其中同类题材文章《黄莺:舍身报国的抗日航空英雄》在中国档案报发表。
(四)12月3日,经全国档案系统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审,市档案馆列入拟表彰的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公示名单。
三、难点和薄弱环节
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:一是档案编研成果少,质量不高;二是档案干部队伍业务骨干面临青黄不接;三是机构改革和局馆分设后,市档案馆“三定”方案未下,职能移交、干部配备等受到一定影响。
文件下载:
关联文件: